目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文章

郭兵、陈琼:赵朴初的智慧与大爱

时间:2025-07-10    来源:团结报 

赵朴初.jpeg

赵朴初

 

文/郭兵  陈琼

 

赵朴初(1907-2000)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还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和慈善家。

 

赵朴初在长期与党合作、共同奋斗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经验,留下了动人的佳话。

 

“同弯射日弓”的斗争智慧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国共两党携手抗日。赵朴初千方百计地救济、安置难民。上海沦陷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与新四军联系,把经过培训的千余名中青年难民,分批送往皖南新四军总部,其后陆续送往苏南、苏北等地参加抗战。他在1938年《黄浦江头送行》一诗里写道:

 

挥手汽笛鸣,极目楼船远。谈笑忆群英,怡怡薪与胆。

 

雄风舞大旗,万流归浩汗。同弯射日弓,待看乾坤转。

 

“日”,指日本;“射日”,即暗指抗日战争,诗词里一语双关。“同弯”,就是要团结各派力量,既有国共合作的力量,又有宗教界的爱国僧人,还有上海难民中的优秀青年分子。他相信,百川终归海,“万流归浩汗”,在这齐心协力的奋斗下,终究会“乾坤转”。

 

1938年后,赵朴初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秘书、主任秘书,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当时上海滩白色恐怖下,赵朴初提出的口号是“移民垦荒”,从而得到了当局的批准。在运输上,由慈联会租了英国轮船。租界因为难民多,正头痛处理这个难题,立即给了难民路费和衣服。为了迷惑租界和国民政府,赵朴初等人还安排了不少乞丐、流浪汉和青壮年混在一起。而后来皖南事变爆发,上海少年村成为不少中共地下党人的秘密栖身场所。高抒予在《地下党与上海少年村》一文中写道:“地下党员、进步人士和学生在少年村进进出出,临时落脚,成为转运站,有些人去了苏北解放区。”

 

1999年7月,当李登辉公然鼓吹“两国论”时,已届耄耋高龄、久卧病榻的赵朴初,郑重发表谈话,严厉谴责李登辉的谬论。在他生命垂危时,还念及台湾的老友故旧,心系祖国统一。

 

“北辰所居众星拱”的团结智慧

 

赵朴初是民进创始人之一。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爱国民主运动,于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跟随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雷洁琼、郑振铎、柯灵等上海的文化教育出版界进步知识分子和工商界爱国人士,正式成立了一个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为宗旨的中国民主促进会,与中国共产党人一起,坚持抗日救亡斗争。1949年9月,赵朴初等人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的赵朴初、雷洁琼、冰心,被誉为“民进三老”“民进三宝”。1994年,赵朴初在《贺中国民主促进会南京市委员会成立四十周年》里写道:“北辰星拱,钟山云作。民主旗开,声教远播。四十曰强,四十不惑。”1995年7月赵朴初在《题〈中国民主促进会五十年〉图册》里写道:“昔奋一呼排万难,终凭群力拔三山。北辰所居众星拱,胜利辉煌五十年。”诗词多次表明,只有“凭群力”才能“排万难”“拔三山”,各民主党派要像“北辰星拱”一样,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力摧谬论海天清”的应变智慧

 

1961年3月,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16日,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廖承志率中国代表团前往新德里参会,赵朴初是成员之一。大会开幕前夕,恰逢著名诗人泰戈尔百年诞辰,印度泰戈尔和平节新德里委员会举办纪念活动,邀请各国代表参加。经研究,中方代表团安排赵朴初等出席泰戈尔纪念大会,并代表中国作以颂扬中印友谊和文化交流为主旨的发言。未曾预料,身为会议主席的印度科学与文化部部长卡比尔,突然在会场一反会议主题,借口“西藏问题”,对中国横加发难、信口雌黄、胡言诽谤。坐在台下已经退席抗议的中方人员迅速回到我代表团驻地,向廖承志团长作汇报,只剩赵朴初一人在会场。

 

坐在主席台上的赵朴初认为,如果仍然按先行准备的讴歌中印友谊的发言稿发言,显然不合时宜。如果去与领导沟通,此时、此地根本来不及。略作思索的赵朴初镇定自若地走上演讲台,用流利的英语义正词严地脱稿发言:

 

各位代表,刚才这位主席先生的讲话很不公平,也不符合实际,甚至令人感到非常荒谬。而我们今天,正是怀着诗一样美好的心情,来纪念我们都无比崇敬的泰戈尔先生。如果泰戈尔还在,看到有人利用他的名字来攻击中国,破坏中印友谊,他一定会感到很难过,他一定认为是对他一种莫大的侮辱。如果泰戈尔还在,应当批评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想在中国内政上插手的人……我想,如果泰戈尔还在,他一定会为今天的事件感到耻辱和愤怒的,他绝不允许有人利用他的名义,来破坏中印友谊……

 

即席发言完毕,赵朴初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为节约时间,请翻译进行宣读,表达了中国政府爱好和平珍视友谊的初衷。会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赵朴初把自己的讲话和会场上的反应向廖承志等代表团的同志作了汇报,廖承志听后,兴奋地拍了一下赵朴初的肩膀说:“好!讲得好!有理有利有节。”消息传回北京,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对相关情况予以了报道。会后,赵朴初将其发言的内容写成了《如果泰戈尔还在》的长诗,在《人民日报》发表。

 

“待看万山红”的慈忍智慧

 

赵朴初是一个具有慈忍情怀、慈忍智慧的人,能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赵朴初即使在“凄风苦雨”中,也没有改变爱国爱民的初衷。他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好待东风信”“待看万山红”。这样的慈忍智慧,让赵朴初对待每一个人,都不生分别心。赵朴初在诗词里表明心迹“言笑能叫远客亲”。赵朴初去世后,各级各界人士的回忆里,提到最难忘的还是他的慈忍、他的“永远的微笑”。

 

赵朴初自己生活非常节俭,但却把大爱洒向家乡、洒向人间。1990年,他携夫人回到阔别64年的家乡太湖县,面对故宅被花凉亭水库淹没,在诗中写道“任故宅水深千尺,抑又何伤?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为促进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捐资设立“拜石”奖学基金,当年就捐款二万元,后每年有捐献,共捐基金10万元整。1998年,赵朴初再为此奖捐款20万元,作为固定基金,并赋《拜石赞》一首,极大地促进了大别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8年1月,91岁高龄的赵朴初参与向张北地震灾区捐款,5月全国发生特大洪水灾害,赵朴初又在中国佛教协会与启功等人共同发起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赈灾书画义卖活动。赵朴初带头捐献精品书法,首日义卖18万元,翌日又当场挥毫,共义卖筹得资金1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年至2000年,仅他自己捐助给单位、个人的资金总数就达到了246万元。

 

赵朴初慈祥与坚韧的品质,铸就了他慈忍智慧,这对开展各类交往活动、链接各界人员,发挥统一战线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源:团结报,2025年7月10日第七版文史周刊)

 

版面.jpg

《团结报》2025年7月10日第七版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上海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