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纪念日,我们刊发了一篇来自赵朴初先生家人的追忆文章,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如清风明月般的先生大德。
我记忆中的赵朴初先生
作者:赵馨 赵朴初先生侄孙女,民进会员,安庆二中教师、图书馆馆长
2025年5月21日,是我的伯祖父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纪念日。作为民进创始人之一,先生在事业上的卓越成就早已广为人知。儿时我曾在北京与伯祖父共同生活过一段时光,生活中我们都亲切地唤他爷爷。这段珍贵经历,让我得以近距离感受他的言传身教,也因此能更真切地了解他的为人。他不仅是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以点滴言行影响着我的至亲长辈。今天,我想通过生活中一些细碎往事,带大家走近一个真实、立体的赵朴初先生。
至孝传家,文脉绵延
百善孝为先。听父亲说,曾祖父健在时,爷爷每次返回安庆老家,他总要在堂屋郑重行礼,双膝跪地,以最传统的叩首之礼,向他的父亲致以最深的敬意。这份逐渐淡去的仪式感,于他而言,是对孝道最赤诚的诠释。
他的母亲——我的曾祖母陈仲瑄女士,出身书香世家,才情卓绝,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还擅长剧本创作。她精心撰写《冰玉影传奇》,笔触细腻,尽显风雅。故事主要描写两名女子间深厚的友谊,即使面对磨难,仍然相互扶持。为了缅怀曾祖母,爷爷以多种方式传承她的精神。他不仅多方奔走筹措,将曾祖母的剧作《冰玉影传奇》整理出版,更在太湖设立了“拜石奖学金”,“拜石”是曾祖母的别号。这项奖学金不仅是对母亲的深切纪念,更承载着激励学子奋进求学的美好愿景,让曾祖母的智慧与情怀,化作照亮无数学子前行道路的光。
俭以修身,仁心济世
爷爷一生非常简朴。外出参会时,他西装革履,尽显儒雅庄重;可一回到家中,便立刻换上旧睡衣,这件睡衣已经洗得发白,打了补丁,可他丝毫不在意,穿着它或是在院中侍弄花草,或是在书房阅读。最难忘儿时那次午饭,我不慎将饭粒洒落桌面,他神色骤然严肃,命令我必须捡起来吃掉。年幼的我因嫌脏哭闹抗拒,换来的是记忆中第一顿打。爷爷告诉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劳作的艰辛,绝不能浪费。
图片说明:赵朴初先生、夫人陈邦织与赵馨母女在北京南小栓胡同1号家中
爷爷的节约处处可见。家中废旧纸张成了西瓜的“专用垫布”,用完后还会被仔细叠好,等待二次利用;就连警卫员日常使用的布袋,都是奶奶亲手缝制,针脚细密,爷爷反复叮嘱“物尽其用,莫负一针一线”。 然而,这位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老人,却有着最慷慨的胸怀。爷爷一生心系苍生,在慈善捐赠方面不遗余力。他获得很多重大奖项,一分未拿回家,这些钱有的用于国内外救灾捐款;有的捐助佛教设施建设,助力佛教文化传承发展;有的用于家乡太湖的捐资助学。离世前,他更是将毕生积蓄尽数捐出。
谦德润人,虚怀处世
爷爷待人接物,非常谦逊,在他身上,永远看不到一丝倨傲的影子。无论是身边朝夕相处的秘书、佛教协会的工作人员,还是慕名前来求教的晚辈,只要有人请教,他总会放下手中事务,面带温和笑意,专注倾听对方的困惑与疑问。回答时,他从不以长辈或权威自居,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遇到不同观点,还会与对方平等探讨。即便面对身份地位悬殊的访客,他也始终以礼相待。这份由内而外散发的温润品格,如春风化雨,让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都倍感温暖,也成为家族晚辈为人处世的标杆。
自律笃学,笔耕不辍
晨起打太极是爷爷雷打不动的习惯。年少时,我常被清晨院子里打拳声唤醒,睡眼蒙胧地趴在窗边张望,总能看见爷爷挺直脊背,在熹微晨光中舒展身姿。他抬手、转身、落脚,动作舒缓却暗含力量,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一招一式里,仿佛将天地之气都凝入了呼吸吐纳间。
练字更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书房的砚台里,墨汁干了又添,宣纸换了一沓又一沓。他以惊人的毅力和专注,一笔一划地雕琢着每个字的筋骨与神韵。寒来暑往,这份坚持从未间断,最终独创出笔力遒劲、气韵灵动,自成一体的“赵体”。即便年逾九十,他依然每日端坐在书桌前,握着毛笔,在宣纸上写下苍劲有力的字迹,用行动诠释着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阅读与练字一样,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书房中,整面墙壁都被书架填满,密密麻麻的书籍层层叠叠,厚重的典籍与泛着油墨香的新书错落摆放。那时年纪尚小,虽记不得书名,却对满室萦绕的墨香与书香印象深刻。每当处理完事务,他便会戴上老花镜,静静地伏案阅读,指尖轻轻摩挲书页,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微微颔首,沉浸在书海之中。爷爷不仅自己醉心阅读,更时刻牵挂着晚辈的成长。一封封书信从他的案头寄往父亲手中,字里行间满是恳切的督促:“多读中国典籍,还要涉猎外国著作,拓宽眼界,于字里行间揣摩写作精髓,更要读懂人生真意。”一次在书信中,他推荐父亲研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相信很多会员读过。在信中写道:“此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要细细品味。”此外,得知父亲加入民进后,爷爷还语重心长地叮嘱,要多参加组织活动,结交有益的朋友,在思想碰撞中不断丰富学识、实现自我提升。这些书信不仅是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更成为了传递知识与智慧的桥梁。遗憾的是,在一次搬家中,因为父亲当时病重,这些珍贵的书信未能妥善处理不慎遗失了,这也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闲暇时分,商务印书馆工作的赵洛爷爷、《工人日报》的总编赵荣声爷爷等长辈常来家中做客。几人围坐在古朴的茶桌旁,从诗词格律的精妙之处聊到历史典故的深远意味。激烈的讨论声、爽朗的笑声,伴着袅袅茶香,为四合院增添了几分文雅与生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仅让他独创出笔力遒劲、气韵灵动的“赵体”书法,更让他的学识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
即便在病榻之上,爷爷也从未放下求知的渴望。记得父亲在北京治疗期间,我前往医院探望住院的爷爷,推开门竟见他半倚病床,专注翻阅着《中国日报》英文版。见我进来,他立刻招手相唤,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得知我大学时通过英语六级,他兴致勃勃地与我探讨文章内容,从时事热点到地道表达,字字句句信手拈来。那一刻,我既惭愧又震撼——这位九十高龄老人的词汇储备与知识广度,远超我的想象,更让我懂得:真正的博学,源于永不熄灭的求知之火,和终身学习的坚守。
雅趣润心,家风永续
爷爷还将诗意种进四合院的每个角落。他精心打理四合院中的花草果树,儿时最盼着院里的枣树结果,当枣子缀满枝头,他和奶奶便手持长竿,轻轻敲打,看着我们这群孩子欢呼着捡拾果实,他脸上的笑意比枣子还要甜几分。那些细碎的温暖,至今仍在记忆里闪着光,让我懂得真正的富足,从不在物质的堆砌,而在精神的丰盈与灵魂的纯粹。
爷爷宛如一盏明灯,和赵家祖辈一样,以自身的德行与学识,照亮着赵家世代前行的道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赵家人才济济,仅我辈便涌现出数位博士,他们在科研、教育等领域深耕细作,各自绽放光彩。反观自身,我常觉惭愧,比起家族中诸多才俊,我仅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在家族中非常平凡。但无论是学有所成的他们,还是如我一般的普通人,我们都将祖训铭记于心,在各自的岗位上勤恳耕耘,认真对待生活,誓要将赵家淳朴正直、勤勉奋进的家风代代相传,让这份珍贵的家族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焕发蓬勃生机。(来源:安庆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