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文章

郭兵:山情水意共天长——赵朴初对家乡太湖的游子情怀

时间:2023-08-17    来源:团结报 

赵朴初夫妇在花亭湖


不可夺,石之坚。


天能补,海能填。


不可侮,石之怪。


叱能起,射无碍。


其精神,其意态。


俨若思,观自在。


友乎师,石可拜。


每年清明节,万物萌发,鸟语花香。安徽太湖县赵朴初文化公园赵朴初铜像广场上樱花如雪、童声清脆,《拜石赞》诵读声在凤凰山谷中久久萦绕。


赵朴初文化公园背依巍巍大别山,面临泱泱花亭湖,长河从这里出发,蜿蜒数十公里汇入奔腾不息的长江。竹影婆娑、翠柏肃穆,最高处,三棵银杏树挺拔兀立,特别是一棵菩提树,出土后衍生出两根主干,紧紧交错环抱,粗壮的一枝竟然又分出一枝,三枝一起蓬勃生长……树荫下,山风里,明月中,安眠着一位长者——赵朴初。


1907年11月5日,安庆天台里赵家翰林府中一片喜庆气氛,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五世孙赵炜如喜得贵子——辈名“荣续”,父亲希望“子承祖业,光宗耀祖”,取字“朴初”,寓意“返璞归真、悟初笃静”。


是年,安徽首府安庆,徐锡联起义失败。次年,熊成基、范传中等发起的安庆马炮营起义,打响了新军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之后,安庆城几起浴血事件震惊中外。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两天,1911年11月8日,安徽省谘议局宣布独立。其时,赵朴初叔曾祖赵继椿任安徽议会副会长,为当时革命对象。住在翰林府的赵家人害怕株连,纷纷逃离安庆,或往上海,或逃南京。赵炜如、陈仲瑄夫妇也急忙带着鸣初、默初、朴初和一岁的小女循初,避往太湖寺前河赵家状元府。


时光如流,赵朴初在这世外桃源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920年,在母亲义姊关静之的一再邀请下,赵朴初前往上海生活和学习。1926年暑假,曾回乡探亲过一次,之后,特别是1947年母亲去世之后,家人被迫离开太湖,中原大地更是战事不断,满目疮痍。国仇家恨,世事纷繁,赵朴初几乎中断了和家乡的联系。


回信:托衷情于片纸,望故乡而高歌


1978年8月12日,中日在北京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为推动中日民间外交殚精竭虑的赵朴初兴奋不已,活动结束,当即赋诗一首《庆东原·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志喜》。


豪气千山发,欢声两岸哗,二千年史册添佳话。喜辛勤种瓜得瓜,遍西东天涯海涯,结同心彩带如霞。太平洋长护太平花,好相扶不许谁称霸。


种瓜得瓜,作为中日民间外交的主要推手赵朴初,终于可以告慰当年亲自授意自己以佛教开启中日民间外交工作的周恩来了。


欣喜的还不止这些,一封来自家乡太湖的信函也让赵朴初思绪万千。原来是家乡太湖县文化馆创办了一份文艺刊物,想请赵朴初题词。


赵朴初想也没想,当即题写了几幅“长河文艺”,有横条的、直条的,反复端看,各选一幅。心情大好的赵朴初还意犹未尽,稍加思索,作词一首,用毛笔行楷一气呵成。


攀科学之高峰,溯真理之长河;


开百花之芳园,扬革命之洪波;


托衷情于片纸,望故乡而高歌。


并落款:“一九七八年秋,应太湖县文化馆之嘱为《长河文艺》创刊号题词,赵朴初”又用钢笔亲自填写信封,随即要求秘书用挂号信寄出。


收到赵朴初的题词后,太湖县《长河文艺》编辑部的同志兴奋不已。经商量,一致同意给赵朴初寄去30元稿费。一段时间后,稿费却被退回来了,并附有一封赵朴初亲笔信。


太湖县文化馆负责同志并转《长河文艺》编辑同志:


前接来函,承寄《长河文艺》,至为感谢。看到故乡的刊物,七十多年来尚是第一次,欢欣的心情,可想而知。相信在诸位同志的不断努力下,这个刊物一定能不断地进步,对于促进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必将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想诸位同志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承寄稿费叁拾元,我不敢收,特此寄还。为家乡的刊物写点东西,是我应该做的,也高兴做的。


因为近来很忙,答复稍迟,为歉,顺致敬意。


赵朴初


1979.6.15


一个冒昧之举重新续起了赵朴初与家乡的联系,意料之外蕴含着必然。自此,太湖县领导和相关同志多次进京拜见赵朴初,只要听说是家乡来人,无论多忙,赵朴初都随时安排接见。据秘书描述,他最喜欢见的是家乡人,最喜欢听的是家乡事。


1983年,中共太湖县委、县政府部署收集党史资料拟修县志,遂派人前往采访赵朴初。赵朴初说:“你们的信我收到了,有什么好谈的呢?我的一生也是坎坷的呀!要说在学术上有一些成就,那是无足挂齿的,我只想把他奉给人民。我离开故乡好几十年了,倒是真有些想家啊……是啊,应该回家看看,不知道寺前河的那老房子还在不在?我的整个启蒙教育都是在故乡太湖接受的,别看老师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民众,却给了我智慧,把我引上探索学术的道路。”情真意切,溢于言表。


1986年,在品尝家乡创制的新茶“天华谷尖”后,赵朴初随手又写下一首诗:


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


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


赵朴初走遍天南海北,作为“茶篓子”的他,品过好茶万千,写过的茶诗,不完全统计有近百首,然而,在他眼里饱含家乡味道的茶才是最好的茶,每一片来自家乡的叶子都能激起思念家乡的情绪。“碧鲜玉润清留色,仿佛兰香远益清。梦寐黄山云雾妙,感君启我故乡情。”“今饮黄山茶,老大忽思家。吾母撮新叶,轻手藏荷花。”“相逢白首老娃娃,前进终输历史车。阅世但当开口笑,举杯相劝太湖茶。”……茶里清香是梦里故乡。日渐唤起的乡情,变成一封封关心家乡脱贫的信函,一副副饱含墨香的题字,一件件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的实事……


回乡:月是故乡明,情是乡人重


1990年9月29日,长河欢歌,龙山含笑,赵朴初经合肥至九华,览黄山,过安庆,终于抵达朝思暮想的太湖。太湖县委招待所内,人头攒动,县领导早早就聚集在这里,迎接仰慕已久的家乡先贤。


掌声中,大家簇拥着赵朴初在三楼会议室落座。听取汇报后,赵朴初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太湖话我还能讲,多少年没有用了,还是讲普通话吧。”乡音未改,一口的乡音,是那么纯正,那么熟悉。


赵朴初改用普通话继续说:“老大方回,少小离家,老大方回啊,乡音未改啊,现在也是改了。太湖是我的父母之乡,我是太湖的儿子,所以我一直想念,做梦都想念……”赵朴初抑制不住地激动,声音哽咽,顿了一会接着说:“刚才听到我的家乡还不富裕……”说到这里,再也控制不住盈眶的热泪,拿起桌上的手巾,久久按在眼睛上……“所以,总有一个感想,总想看到一个富裕的故乡,一个繁荣的故乡……”嘶哑的声音从喉咙深处费力地发出来,在座的所有同志,无不为赵朴初的真情所动容。


赵朴初回忆了离开家乡时的情景,仿佛是在昨天,又好像那么遥不可及。说起了此次沿途的见闻,惊叹社会的发展,家乡的变化,抬起头,看见会议室悬挂的“热烈欢迎赵副主席回故乡视察”的条幅,谦虚地说:“视察不敢当,我是来学习请教的。今天听各位乡长的谈话,给我上了一课,我感到很有意义。”


在随后的两天里,赵朴初视察了文管所、太湖中学等单位,向家乡赠送了先祖出使琉球时的题词拓片,为太湖中学题写了校训,还去老家寺前河吃了一顿家乡饭,克服沿途颠簸寻访了二祖山、司空山……儿时的状元府,已深埋湖底。“何处觅踪迹?晴天望片云”,最亲近最牵挂的哑姐,也是孤坟一座,白云一片……


故乡深情的山水,多情的乡亲,冲淡了游子怅然若失的心,更激起了诗人难以平复的思绪,专门作诗一首赠给寺前区政府。


1990年9月30日过寺前故里蒙区领导同志暨乡人热情接待感激之余草成一绝


桑田沧海一弹指,六十四年归故乡。


文教交通惊八变,山情水意共天长。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的,离开的前一晚,赵朴初同亲友欢聚一堂,赏月景,叙家常,观看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欢度国庆和中秋之夜。就要别离了,赵朴初再也抑制不住万千思绪,铺纸磨墨,一口气写下了一首词:


自度曲·书赠太湖县人民政府


老大始还乡,惊见人天尽换装。喜学舍工房,新兴穷镇,茂林佳桔,旧日荒岗。更雄心,三年五载熙湖,绿遍东西南北方。神驰远景无疆,侭尽情领受,千重山色,万顷波光。不教往事惹思量,任故宅水深千尺,抑又何伤。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


70多年前无忧的童年是那么遥远,盛满童年欢笑的老宅子永远沉入了湖底,母亲笑容可掬的容貌时而闪现,仿佛就在眼前,在婆娑的泪眼中,这一切都不重要了,赵朴初要用余年的光和热,来报答祖国和家乡。


10月3日,中秋节,安徽省领导在合肥稻香楼为赵朴初设素宴送行。这次回乡,赵朴初完成了自己几十年的心愿,如释重负,还是诗作能表达自己的心境。


中秋感怀·调寄卜算子


月是故乡明,情是乡人重。少小离家老大回,此句循环诵。喜见乱云开,意兴洪波动。改造山河战万难,愿献兴邦颂。


此次回京后,赵朴初专门将一张和夫人在花亭湖船上的合影放大,摆在南小栓客厅显眼的位置,以便时刻能看见朝思暮想的故乡。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赵朴初多次给铁道部、卫生部、省市领导写信,扶贫、救灾、建医院……一次又一次地捐赠自己的工资和用和平奖奖金设立“拜石”奖学金……以各种方式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的建设,在家乡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回葬: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2004年10月4日,从太湖高速路口到县政府大会堂,沿途八里长街,集聚了来自十里八乡的群众,足足有10万人,个个胸佩白花、手持小旗,面容庄重、神情肃穆,静静地等待着先生的归来。树高万丈,叶落归根。已过八旬的赵朴初的夫人陈邦织,看上去非常虚弱,每走一步都那样艰难,但是,她时刻将赵朴初骨灰紧紧地搂在怀中。5日上午,在中央省市县领导和数万群众的注目下,赵朴初的骨灰被安葬在银杏树下,顿时,天空霞光万丈,众鸟齐鸣。回来了,回来了,这次是真的回来了。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寺前河,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赵朴初与家乡的山山水水永远地融为了一体,久别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2000年5月21日下午5时,赵朴初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


赵朴初曾三次书写过遗嘱。前两次,均不知所踪。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关于遗体的处理,我曾在二十年前写过遗嘱,置书橱屉内,不知缘何失去,今尚记忆原文大概,再书之。遗体除眼球献给同仁医院眼库外,其他部分凡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医师尽量取用。用后以旧床单包好火化。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不要说“安息吧”。


赵朴初用自己的一生,向国家和人民诠释了我已无我的崇高境界。


中央考虑,既不违背赵朴初意愿又照顾有关规定,在中佛协所在的广济寺和南小栓胡同一号的故居设立两处简单灵堂。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东南亚的朋友连夜飞奔北京,就想前来与赵朴初作最后的告别,各地的唁电不计其数。


5月30日上午9时,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八宝山,与覆盖着国旗的赵朴初作最后的告别。自发出席追悼会的各界代表数万人。


太湖人民始终有一个愿望,想请回赵朴初的骨灰回乡安葬。中共太湖县委、县政府多次给陈邦织写信和汇报,拟将赵朴初骨灰装入瓷坛,迎回家乡,葬在一棵四季常青的树底下,既符合赵朴初“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的遗愿,也符合国家殡葬改革和环保的要求,更体现了入土为安的民间习俗。


2001年5月30日,陈邦织将赵朴初的骨灰从八宝山接回南小栓的家中。赵朴初火化已经一年了,家中一切陈设如赵朴初生前一样,没有丝毫改变。根据赵朴初不留骨灰的遗愿和陈邦织的心愿,决定将部分骨灰撒在赵朴初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上海是赵朴初学习和生活了30余年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不管是民族解放事业还是佛教工作,都是从这里起步。6月2日,载着赵朴初骨灰的军舰在导弹舰与护卫舰的簇拥下,缓缓驶出上海吴淞口,赵朴初随同鲜花一同与祖国的大地永远融为一体。此前不久,陈邦织向中央提出了唯一请求,应家乡请求,拟同意将赵朴初部分骨灰送回家乡太湖安葬,亦得到中央批准。家乡人民的请求,陈邦织思考了近一年。她说,赵朴初生前热爱家乡,就让他回到故乡,和故乡人民永远在一起吧。并说,赵朴初在住院期间曾经与几位老同志谈起过关于骨灰树葬的问题,认为树葬可以肥田,并说不要立碑,说人们心中有你就有你,人们心中没有你,就没有你。其实,早在1997年,时任太湖县委书记孟庆银等人拜望赵朴初,谈及哑姐赵默初的墓在花亭湖水中的时候,赵朴初就说过:“不要花钱做墓地,找一棵树,深埋在树下就可以了。”


2010年4月,时隔10年,陈邦织在北京逝世。11月,她的骨灰也被迎回家乡和赵朴初合葬。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赵朴初文化公园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民进中央会史教育基地、文明家风传承基地等,前来悼念和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赵朴初与故乡的点点滴滴也永远铭记在家乡人民心中。


(作者:郭兵 单位: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来源:团结报)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菩文化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