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稿

观音阁:龙蟠佛住益神威

时间:2016-08-01    来源:赵朴初研究会 

 

观音阁,又名龙山宫、龙山庙、观音庙、龙头寺,位于太湖县晋熙镇岔路村龙山宫。观音阁建在龙山山脉之龙头之上,龙潭及花亭湖之侧,依山面潭。合九铁路大桥从阁前跨潭而架,势若长虹。花亭湖旅游快速通道从阁旁蜿蜒而过,距太湖新城仅2公里。

 

据旧《太湖县志》记载:“龙山宫,县北三里。明嘉靖年间知县翁溥修。有香灯田三亩四分,后圮。乾隆八年(1743),知县郭起元捐倡重修,有记。”翁溥在太湖当知县的时间为明嘉靖年间,因此,龙山宫修建距今有 400 多年历史。

 

据郭起元《重修龙山宫碑记》(乾隆《太湖县志·艺文志》)记载:“太湖固山邑也,所苦尤为旱。”知县郭起元修建龙山宫的目的是祈求龙王“能为民致霖雨润禾稼”。龙山宫重修后,有龙王殿和观音殿,供奉龙王和观音,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清优贡生、邑人陈紫源曾为龙王殿撰联:

 

绿水漾三层,鱼跃鸢飞皆妙道;

青山环四面,龙蟠虎踞益神威。

 

龙山宫观音阁景色优美,阁北侧即为龙山,气势宏伟,秀丽挺拔,自古为太湖县城名胜。山北依四面山,长河傍山蜿蜒而下,气若游龙。山上山下有龙头、龙潭、龙宫、龙洞、钓鱼矶等胜迹。旧《太湖县志》载:“龙山,县北三里,濒龙潭,磅礴多石,四境皆可属望。”

 

旧《太湖县志》又载:“龙山为湖邑主山。”龙山下有突兀的千尺之崖,那就是龙头。千尺之崖两侧,各有一个一丈余高的小山峰,像龙的两角。观音阁下部有两个对称的大石洞,为龙眼。龙两眼之间有一巨石凸出,便是龙鼻。下有一天然长石,一直伸到龙潭中央,活像一条身卧深山的龙伸出长长的的舌头,在龙潭中吸水。此龙形象,惟妙惟肖。在龙头上修观音阁,建龙王殿,“祀龙王之神”(旧《太湖县志》卷二·舆地志),岁旱求雨,即出于此故。

 

龙头之下即为龙潭。《太湖县志》载:“在龙山下,川流逆折,为众水汇,相传有龙宫,故名。”1958 年修建花凉亭水库时,在龙潭下游约 100 米处建起了拦水坝、渠首水电站和花凉亭水库灌区水利枢纽,拦水坝以上已成为湖外湖,龙潭原貌虽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潭底有泥沙淤积,但潭水仍很深。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关于龙潭的美丽传说。相传古时曾有一人潜入潭底,见到了两条红鲤鱼,红鲤鱼将那人引到一扇红门前,门便开了。他看见里面金碧辉煌,正准备进去时,突然有两条更大的红鲤鱼拦住了他,说他赤身裸体不能进去见龙王。他只得浮上岸,穿好衣服再潜入潭底时,却什么也看不到了。还传说清康熙间太湖才子石庞就是因游龙山宫时得到了一枝龙王赠送的毛笔,故才思敏捷,善诗词歌赋,水墨丹青,并自号石天外。旧《太湖县志》记载:“明太湖知县罗汝芳有德政,游于此,有双鲤跃出,命人取之,系以金环。后每至,则鱼浮出,如献舞之状。”由于龙潭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成为太湖县一处胜地灵迹。

 

《安徽省志》记载:“钓鱼矶在龙山崖下,悬崖峭壁,有大石横水出。字甚古,剥落不可尽辨,中有‘波光照影肝胆寒,岚风逼人毛发立’,邑有人以水洗苔藓,知为倪德元作。”倪德元为宋代诗人,于宋光宗绍熙辛亥岁(1191)清明后一日同郭退翁游龙山后作诗刻字,诗中有“千仞插天如立壁……归棹将诗写崖石”之句。因修建拦河坝,钓鱼矶已沉入水底。

 

龙山上原有许多亭榭。明正德年间,知县杨浩曾在龙山建湖山一览亭。明嘉靖年间知县翁溥在嘉靖十年(1531)建观风亭。并写下亭记:“善观民者,观诸我;善观我者,观诸民。益民风也,我风之自也。知风之自而理,道得矣。”翁溥还在龙山上建有笑山亭,作《笑山亭记》:“笑山者,笑于山也。夫人乐,然后笑于山者,寄乐也。君子之乐,随感而发,则亦随遇而寄。”明朝永乐年间,知县吴炬曾在龙山建览秀亭。清康熙五年(1666),戴之瑾、周继志、王庭枝等在龙山建有风俗亭。清乾隆年间知县郭起元建有希欧亭和成云亭。可惜这些亭子在咸丰四年(1854)全被太平军的战火毁坏。

 

龙山下四面畈旧时还有智果庵和王家庵等。智果庵系清代顺治年间太湖知县李世洽为其侧室王氏昙云所建,庵供昙云小像,置田 30 亩,以供香火。并在庵四周广植桃树,每当春风送暖、桃花盛开时,游人如织。清翰林赵 少时曾在庵中读书,题联于智果庵:

 

青冢依然,何处问美人香草;

红尘不到,此间有流水桃花。

 

智果庵和王家庵于咸丰四年(1854)毁于战火。同治六年(1867)王氏后裔重修王家庵,民国初年再毁,现遗址犹存。龙山“下有深潭,夜间波气上蒸与岚接,随风飘洒。及旦,石上若经宿雨痕”(旧《太湖县志》)。这就是太湖四景之一的龙山夜雨。龙山宫位于山口地区,昼夜温差大,无论是什么样的天气,晚上水汽皆凝聚成水,所以石头似被雨淋一般,总是潮湿的。

 

相传汉方士左慈戏弄曹操后,来龙山之南筑玄庙观。庙前有千年古松,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松影映地,有如虬龙蜷卧,人们称之为玄庙枯松。龙山之麓有建于唐朝的法华寺(已毁)。传说唐僧玄奘从西域取经,带回天竺方竹。后其弟子云游至太湖县,深爱龙山之美,在龙山之麓建法华寺,并栽方竹,方竹得龙山夜雨的滋润,马路西风的吹拂,茁壮成林,蔚为壮观。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庙枯松成为太湖县四景。

 

龙山曾留有大量的名人石刻,由于 1958 年修建花凉亭水库时被破坏,现仅存明正德年间太湖知县杨浩所题“湖山一柱”四字。

 

由于是明、清两代官府的祈雨之处,又是去县城的一个重要渡口,同时还是城中百姓休闲赏景之地,观音阁自古香火旺盛。遭兵火毁后,民国年间,有一俗姓曹的比丘尼募化重建一小佛殿,并改名为观音庙。新中国成立前,寺庙常遭土匪抢劫,两名比丘尼被迫一个出走,一个还俗,寺渐废。新中国成立后,观音庙有一重大殿和数间寮房,孙妙真居士在庙中陪伴佛像延续香火。1969 年,寺被“红卫兵”拆毁,孙妙真居士被遣送回家,观音庙成为一片废墟。

 

1990 年,释惟祈法师来到这片废墟,恢复观音庙。在当地护法居士的支持下,当年在龙头恢复了龙王殿。1995 年,先后建成韦陀殿和大雄宝殿。1999 年,建成观音殿。2001年,建成地藏殿。2002 年建成居士楼、大斋堂。龙王殿、地藏殿和大雄宝殿依山面潭而建,红墙黄瓦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环境幽静。观音庙现改名观音阁。

 

现任住持比丘尼释惟祈法师。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菩文化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