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稿

嘉言懿行 万世楷模

时间:2016-07-21    来源:赵朴初研究 

 

    《禅林宝训》,又称《禅门宝训》、《禅门宝训集》,四卷,南宋僧净善重新编集。内容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慧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诸禅师之遗语教训,约三百篇,各篇末皆明记其出典。本书初由妙喜普觉、竹庵士 二禅师于江西云门寺所辑录,经年散佚。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净善得之于老僧祖安,因惜其年深蠹损,首尾不备,乃寻之语录传记,加以重集,即现行之《禅林宝训》。此书古来即盛行于禅林,每被列为初学沙弥的入门书,也是世人修身立德的一本宝书。

 

    妙喜普觉,即大慧宗杲禅师,于开封万寿寺得法于圆悟克勤禅师。竹庵士 禅师,得法于龙门清远禅师。故《禅林宝训》中有很多篇幅,记述了守端、法演和“演门三佛”在太湖一带传法的行状。从中不难看出,他们不仅禅学高深,学而不厌,而且严以律己,德行高尚,堪为我们后人的楷模。守端禅师在给郭祥正居士的信中说:“佛法的兴衰哪有什么一定的常法呢?关键在于人身体力行,激励后学,弘扬光大。所以子舆说,时时操守此道,则一定恒存不替;若放逸舍置,则一定丧亡而不隆。因此不是道离开人,而是人远离道。请看古代的哲人,或隐居于山林,不为名利所牵引;或独居于闹市,不为声色所惑乱。因此清誉振于一时,美名流芳万世。难道这种事情古人能做到而今人做不到吗?不是的,这是因为教化的工作不细致,没有到位,行道的人不用力。有人说古人淳朴敦厚,容易与道相融,今人浮躁轻薄,很难教化,这种言论煽动人心,惑乱人意。”

 

    守端禅师勤奋好学,他曾对弟子说:“我常见现在的修行者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我怕丛林从此衰落。杨岐先师说,上不勤教诫后学,下不抉择生死,各自苛且偷安,这是佛门最大的祸患。我过去隐在庐山归宗寺时,常关在藏阁中披阅经史,许多书我读了不止数百遍,外面的函套都残破了,然而每次开卷都有新收获。我因此明白,博学不辜负人而毕竟有大利益。”法演禅师给弟子的信中说:“现在丛林中修行的人声名不远播,又不为人所信服,究其原因就是梵行有亏,为人处事不审实稳当,贪求名闻利养。另外做事浮浅,粉饰行止,四处炫耀,欺世盗名,明眼人一看即穿,为人所讥笑,以至于障蔽其修行。这样一来,即使有佛祖一样修行的人,其证悟也让人疑惑不信。这样的人以后兴建丛林,出世弘法,应该以此自勉。”

 

    守端禅师生性爽直,胸无城府,凡是见到有益丛林的事,他都是身先士卒去做。他特别喜欢提携后学,讨厌那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之人。但他为人有点固执,一举一动都效仿往圣先贤,他解释说,这不是他泥古不化,而是现在的人不足以效法。弟子法演有些看不惯,说:“师父您老人家过于执古,一点也不知变通。”守端正色说:“改变古人的作法,更改以前的常法,这是现在的人的最大毛病,我不会那样做的。”法演禅师说:“修道者守护自己的心如同守城,不能让色声香味触法六贼内犯,遵奉戒律,不让一念外驰。白天晚上如此思想,如此遵行。行不外乎思,思不外乎行,从始至终

 

    而不改变。如耕田者中边都不放过,可避免土地荒芜。”法演禅师给师兄郭祥正居士的信中说:“人的性情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教化而改变。自古以来佛法有时兴盛有时废替,当然有一定的理数,而导致兴衰的原因无不是从教化而成的。从前马祖道一、南岳怀让、石头希迁等诸祖接物利生时,常常以淳朴之风气化人,以清净的节操律人,以道德之心感人,以礼义之学教人,使学者收摄视听,不妄见闻,闭绝邪僻,杜塞嗜欲,忘却名闻利养,日日迁于至善,远离过失,道也成就,德也完备,而自己还不知道,使学者在不自觉中潜移默化,所以佛法必然兴旺。”慧勤回忆师父法演禅师说:“先师非常节俭,其它姑且不讲,试看一钵囊、一鞋袋,百缀千补,还是舍不得扔掉。他曾经说,这两样东西随他有五十多年了,怎么舍得扔掉呢?

 

    有泉南悟上座送他一件珍贵的褐布裰,说是舶来品,冬天穿着温暖,夏天穿着凉爽。先师却拒绝了,说老僧寒有柴炭纸衾,热有松风水石,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灵源惟清禅师评价法演禅师:“法演师兄资质挺特卓异,一语一默都合乎法度。平常出示法语,义理超胜,假若大家一古脑儿来仿效,不是诡谲鄙俗之言,便为淫荡狭隘之语,都无法望其项背。不但同时代的人与他无法相比,就是上古先哲中也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即使这样,他还是很谦虚和蔼地接引后学,如饥似渴一般。他曾经说:‘我没有佛

法给人,怎能奖掖勉励你们,真是法门中的罪人呀!’”

 

    克勤禅师为人修行特别强调一个信字、一个诚字。他说:“修行的人先要在心里有一个信字,而信又全在一个诚字。如果人有至诚无欺之心,众人自然没有疑惑。而自己有信,教人则没有欺骗,信与诚对自己有百利无一害。由此可知人的诚心不能始终如一,那么这个心无法保任,如果不能始终如一,那么所说的就不能去实践。正如理发须及肤,剪指甲要剪到肉里,如果我的诚信不能达到极点,众人自不能感服。如果我的习染不能去除,那么所修之道不能增益。因此,诚与信不能片刻离开自己。”克勤禅师对妙喜禅师说:“大凡每做一件事情,一定要谨始慎终。因此会做事的人,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一件事情,有一个好的开端必有一个好的结果。如果能自始至终地做

 

    一件事,肯定不会失败。古人曾经说,好比裁衣服,上衣做了一半便改作裤子,又比如走路,一百里仅走了五十里,或者走了九十里就回来,这就是讽刺那些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的人。”慧勤禅师对弟子说:“凡是见识高尚的人,了知世事如幻,虽有荣华富贵,也不以为荣耀。通达至理的人,了知世事曲折,虽然经历各种挫折,也不以为穷困。那种受人恩惠便尽力效劳,见有利可图便摇尾乞怜,这不是高尚人所为。”清远禅师在太湖县龙门寺,住持有方,名声远播,学人闻风而至。当时,灵源惟清禅师住持潜山太平寺,常见清远事事做得恰到好处,于是向清远请教有何诀窍。清远说:“凡是所要做的事,宁可失之于宽缓,切勿失之于急迫;宁可失之于简略,切勿失之于周密。因为事情因仓促而失败无法及时补救,事情因考虑周详而失败人们无法容纳,所以应持守中道,兼之以和缓,这就是临众行事的法则。”

 

    清远禅师还谈过他为住持之道:“作为寺院的住持,临众时一定要比平时严肃,当着客人说话时要比私下严厉。因为不严没有办法治理丛林,一味严厉而不随和,则无法接引后学。因此林下人发一言、行一事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然后去说去做,尽量避免仓促行事。有些事情自己无法决断,应向寺中长老、贤达请教咨询,增长见识,取他之长,补己之短。切忌胸无点墨而虚张声势,颐指气使,这样反而把缺点暴露在大众面前。如果自己在众人非同凡响前做了一件不如法的事情,即使自己再做一百件好事也不能遮掩先前的过失。”清远禅师诫弟子高庵禅师:“世上眼力好的人,能看见秋毫一样细小的东西,然而却看不见自己的眉毛。世上能举起千钧之重的大力士,却不能把自己举起来。现在学者也是这样,总是揪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而看不见自己的不足,岂不可悲?”即使如此,清远禅师还是不满足。他曾对弟子雪堂禅师说:“我没有德行道业,不能召集四海衲子,心里很惭愧,实不如东山演祖。”说完竟然流下了眼泪。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菩文化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