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稿

狄公拜祖 本净入京

时间:2016-07-01    来源:未知 

    北周大象二年(586),北方灭佛运动结束。二祖告别僧璨,以百岁之躯回到北方重兴佛法。而僧璨也终于可以穿上袈裟,以山谷寺为道场,登狮子座,转大法轮。

 

     隋开皇十二年(591),僧璨将禅宗衣钵托付给道信,为禅宗四祖。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僧璨在寺前法会上,说法毕,突然告诉大众说:“世间人都觉得坐化是件很奇异的事,我今天要立化,生死自由。”见他合掌久久不语。众人上前去看,发现僧璨大师真的已经站立而化了。道信及弟子将其安葬于寺后。唐玄宗时赐谥“鉴智禅师”。

 

     四祖道信在天柱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离开此地四处游化。隋大业年间,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编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区)的某座寺院。唐初武德七年(624),应蕲州道俗信众的邀请,到江北弘法,旋即在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的双峰山(又称破头山)造寺驻锡传禅,后人称四祖寺。

 

     在双峰山,四祖道信居住了近 30 年,道场兴盛,法音远播,“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后将衣钵传于弘忍,为禅宗五祖。唐永徽二年(651),道信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后谥“大医禅师”。

 

     龙朔元年(661),弘忍又于黄梅东山将衣钵密传给慧能,为禅宗六祖,并命他连夜南去,护持禅法。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弘忍示寂,终年 74 岁,谥号“大满禅师”。

 

     弘忍的禅学继承道信的思想而来,主要有二依:一依《楞伽经》心法为宗;二依《文殊师利般若经》的一行三昧。

  

    南北朝时期,皖鄂交界处的潜山、太湖、宿松、黄梅县,是二祖、三祖、四祖、五祖的主要活动区域。他们在这片山水里行脚布道,至今还留下不少他们的踪迹。

  

    《禅林僧宝传》中对白云守端禅师(后文再作详细介绍)的记载中有言:“(守端)遂渡江,夏于五祖之闲房,舒州小刹,号法华,住持者如笼中鸟,不忘飞去。”由“五祖之闲房”可知五祖弘忍曾在舒州法华寺小住。今太湖县老县城西北一里处有法华寺遗址(光绪十年,知县何荣楠同邑绅士迁建火神庙于寺旁),为太湖古刹,寺内原有著名的法华方竹,传是玄奘从天竺带回,由其弟子移植于法华寺。

  

    太湖县西风禅寺也相传为五祖坐禅之地,寺东有一峰,名叫锡杖峰,传为五祖卓锡之处。山路旁的石头上,还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脚印,相传为五祖所留。寺后有双凤石,相传“五祖说法,双凤来朝”。

 

     以今天太湖县二祖道场为中心,与潜山县三祖道场,湖北省黄梅县四祖道场、五祖道场,相距都不过一百公里,共同组成了中国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禅宗金三角”。

  

    进入唐朝,佛教禅宗依然在太湖县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狄仁杰(约 630—700),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太原南郊区)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法学家,以断冤案闻名于世。唐武则天长寿元年(692),为奸臣来俊臣所诬,被贬为江西彭泽令。太湖县与彭泽县相距不远,狄仁杰十分仰慕二祖的禅法和人品,曾专程从彭泽来太湖,上狮子山、司空山,参拜二祖道场。在狮子山,狄仁杰看到禅堂简陋之状,捐出一笔巨款,重修二祖禅堂,山门、宝殿、寮房齐全,山门还建有更衣亭。狄仁杰亲自书写对联一副,联曰:“香烟缭绕芳千古;圣泽长明照万春。”(此联见旧《太湖县志》)相传狄仁杰还与住持僧对弈,禅堂后留有对弈石。

  

    狄仁杰对太湖人民的贡献和深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太湖百姓。在其去世后,太湖百姓自发地建有狄公墓、狄梁庙,奉祀香火。旧《太湖县志》载:“狄梁庙,县北三十里,九村畈保。乾隆二十四年大水侵袭。咸丰七年贼毁老庙。”又载:“唐梁国公狄仁杰墓在永福乡九村畈保。相传元末有避乱匿其中者,获金银器物以出,后墓门倾塞,其前有庙碑。”旧时狄梁庙坐东朝西,一进两幢,1959 年因花亭湖蓄水,庙和墓皆被淹没。为缅怀狄公所创下的业绩和高贵的品质,1994 年,寺前镇人民政府和县库办共建狄公亭,重新开发这一景观,让人们追思先贤,寄托思念。它已成为花亭湖上一重要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光、凭吊。

 

     六祖慧能大师门下涌现出“五大宗将”——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这其中,以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最为杰出。除他们之外,慧能门下还有许多弟子,别分许多支派来。

  

    唐天宝三年(744),唐玄宗为延年益寿,派出中使杨庭光到司空山采挖一种名叫长春藤的中药。杨庭光带着地方官吏攀上司空山,居然发现二祖当年住过的禅刹里,住着一个和尚。

 

     交谈中,杨庭光终于知道了他的身世:他叫本净,俗姓张,绛州人(今山西运城),很小的时候就出家,到曹溪礼慧能为师。慧能圆寂后,弟子风流云散弘化各地。本净选择了二祖当年卓锡的舒州太湖县司空山。

  

    杨庭光肃然起敬,向本净问禅,听本净谈吐,其见解更是在京城中闻所未闻。回到朝中,即奏报圣上,圣上也感到好奇,诏令本净入京。本净走出幽居的山林,在皇家寺院,与京城名僧展开了一场舌战。对此,《指月录》有载,录部分原文如下:

 

    时有远禅师者,抗声谓师曰:“今对圣上,校量宗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辞。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

 

    师曰:“无心是道。”

 

    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

 

    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

 

    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已否?”

 

    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

 

    远曰:“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

 

    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

 

    远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

 

    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见道。”

 

    远曰:“今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

 

    师曰:“《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36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

 

    远闻语失色,逡巡避席。

 

    ……

 

    这场辩论持续了三天三夜,结果以本净大胜而告终。慧能禅法也因此传入京城,给只知持戒、布施、忍辱等为佛教的京城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玄宗十分赏识本净,赐号大晓,拜国师还山,奉敕在太湖县建南北无相寺。南无相寺在今徐桥镇之南的大石乡狮子山抗日烈士陵园处,北无相寺在司空山。司空山无相寺,最辉煌时,全山僧房五千余间,共九庵四寺,拥有僧尼七千余人。钟鼓之声满司空,香客云集,游人跻踵,一时名誉海宇。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本净归寂,葬入山中。司空山至今还有普陀洞本净石像、金轮院、僧本净肉身塔院、本净坐禅岩等遗迹。

 

    大诗人李白曾五次入皖,四过安庆。唐至德元年(756),李白随永王李 兵败后,逃至宿松朋友闾丘家住过一段时间,因久闻司空山胜境和本净禅师之名,也便沿着当年二祖走过的路线,避居司空山,在山中构屋,读书其中,留下了《避居司空原言怀》和《司空山瀑布》诗两首。人们怀念李白,在其住处建太白书堂。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菩文化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