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赵朴初与太湖

赵朴初与太湖

时间:2016-05-10    来源:办公室 

 

 

    一代宗师赵朴初先生是安徽太湖人。先生一生为国家、民族和宗教事业殚精竭虑,做出了卓越贡献,又是著名的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深受世人尊崇。先生誉满天下,根在故乡。故乡,是他身之所出,情之所系,也是他的最后归宿。

    出身名门 早种慧根

 

    太湖历史悠久,景色秀丽,自古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李白、杜甫、王守仁等历代文人骚客游览旅居太湖,吟咏之作,不计其数。1907年11月5日,赵朴初出身于书香门第、四世翰林之家,他的先祖赵文楷是“廉洁之声,著于海外”的清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清末著名洋务派领导人李鸿章是他的姑曾祖父。朴老的父亲赵炜如,毕业于安徽省高等学堂,面对纷纭乱世,无意为官,一直赋闲在家,诗词、绘画、书法都有相当的造诣;朴老的母亲陈慧,出身于湖北官宦之家,幼习诗词歌赋,是一位才女,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剧本《冰玉影传奇》等。太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世代簪缨之家的家学渊源为赵朴初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朴初幼年居住在寺前河边的状元府,并很早就进入府里的私塾读书,先生蔡少珊是当地的宿儒,很有学问,也很严格。因为聪明伶俐,温和儒雅,他深得先生的喜爱和器重。谈起在故乡寺前河边度过的岁月,朴老多次感慨地说:“我的整个启蒙教育都是在故乡接受的。别看老师都是普普通通的民众,却给了我智慧,把我引上学术的道路。”在《片石集》前言中他还写道:“幼年时,由于家庭和环境关系,胡乱读过一些古诗词,逐渐受到感染,发生了兴趣。”

 

    太湖佛教历史悠久,东晋大兴二年(319),西域高僧佛图澄建寺传法,佛教传入县境。南北朝时期,禅宗二祖慧可为避北周武帝灭佛之祸,南下舒州,隐居太湖狮子山,在葫芦石下面壁参禅,修道行化,并在司空山传衣钵给三祖僧璨,僧璨居天柱山,三祖传衣钵给四祖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实现了达摩来中国传法的本愿:“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六祖坛经》)四祖、五祖居黄梅。中国禅宗法脉传灯的历史源头在太湖,祖师道场也以太湖为轴心向东、西辐射,相距不远。千余年来,太湖大地寺庙林立,僧尼纷至,龙象辈出。

 

    赵家不少人是虔诚的佛教徒,寺前河状元府中还有一个家庙,名“德修静室”,朴老的母亲笃信佛教,每日都要去上香,遇到特别的日子,还要买些活物放生。状元府附近的廨院寺、佛图寺也是常去拜佛的地方。朴老幼年常随母亲去拜佛观光,佛寺恢宏庄严的的庙宇和清静优美的环境,佛教徒肃穆虔诚的神情以及神异的佛教传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早种下了佛种慧根,只待时节因缘,萌发成长为参天大树。

 

    少小离家 老大方回

 

    赵朴初的母亲有一闺中好友,名关静之,后来随弟弟关炯之住在上海。关炯之认为“三代住乡子孙愚”,建议赵家将赵朴初送到上海读书。赵朴初13岁时离家到上海,插班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1926年进入东吴大学。

 

    关炯之是上海著名的爱国人士,大法官,后投身佛教事业,参与发起成立上海佛教居士林、中国佛教会。赵朴初在上海读书期间一直住在关家,关家姐弟对他视如己出。关家居住的觉园,谈笑有高僧,往来皆大德,耳濡目染大师们谈禅说法,赵朴初心中早年在故乡种下的佛种慧根,逐渐发芽抽枝,成长为永远的菩提树。

 

    赵朴初只在20岁那年放暑假回过太湖一次,此后投身佛教和慈善救济事业,辗转奔波,世事纷纭,一直没有机会回家看看,但他一直“久萦魂梦故乡山(《江城子·司空山》)”,时时都在怀念着生他养他的故乡山水,时时都在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

 

    直到1990年9月29日,朴老才借到九华山参加佛事活动的机缘,偕夫人回到故乡太湖,“六十四年回故乡”,当年的儒雅书生,此时已是八十四岁高龄的皓首老翁了。在龙山宫宾馆会议室听取了县领导同志的汇报后,朴老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少小离家,现在老大方回……我虽然年岁大了,现在老家亲属没有了,尽管这样,太湖还是我的父母之乡,我是太湖的儿子,所以我非常想念太湖,连做梦都想到太湖……”说到这里,朴老心情激动,开始哽咽,不得不稍作停顿再继续讲话。在场的人,无不深受感染,所谓“月是故乡明,情是乡人重”,先生的爱乡之情,何其深挚!

 

    当天,朴老视察了太湖老城和新城,视察了太湖中学和塑料厂,还将先祖赵文楷出使琉球期间的题刻拓本和自己亲笔书写的几首诗词赠送给了县文管所。

 

    9月30日,朴老回到寺前河,寺前河沸腾了,乡亲们扶老携幼,来到街道上,只为看一眼这位少小离家的亲人,与他叙一叙寺前河的旧事。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父母之乡,回到了儿时嬉戏的地方,又见到了儿时的玩伴,又吃到了家乡可口的饭菜,朴老的眼睛一次次湿润了……尽管故宅已在花亭湖底,尽管爱姐已长眠地下,朴老放眼故土,更“惊见人天尽换装,喜学舍工房,新兴穷镇,茂林佳桔,旧日荒岗”,花亭湖“千重山色,万顷波光”,他热血沸腾,扪心自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自度曲·书赠太湖县人民政府》)

 

    临行前,朴老憧憬着再回故乡,甚至长住故乡,但既已许身祖国,这就只能是个无奈的梦想了。只是,故乡的人们想不到,故乡的山水想不到,朴老此去,竟成永诀!

关爱故乡    情深意重

 

    “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在朴老的那颗菩萨心中,有的是报答不尽的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故乡恩。他说:“我总想看到一个富裕的故乡,一个繁荣的故乡。”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十多年,为故乡的脱贫致富,先生殚精竭虑,费尽心力。

 

    八十年代,他就多次找各级领导反映太湖的情况,寻求支持。几乎每年,他都要从个人积蓄中给家乡寄上一笔款子,用于建设学校、扶贫济困,遇上灾年,另有捐赠。1991年,安徽发生特大水灾,朴老经手先后交给安徽的救灾款物相当于人民币40万元,他还从个人积蓄中拿出1.5万元捐献给家乡寺前河,以助赈灾。他写信给国家计委领导,为县医院争取资金60万元;他与中华慈善总会联系,为太湖县安排教育发展资金200万元;他买了10万元的大米,在春节前夕,托人送到缺粮的乡人手中;他牵线搭桥,与香港慈恩总会联系,为故乡建起一所希望小学……一桩桩,一件件,不胜枚举。

 

    1990年,朴老曾以母亲之别号“拜石”的名义捐献2万元,在寺前镇设立“拜石”奖学金,此后每年续有捐献,并于1998年捐款20万元,将这一奖项扩大到全县,“用以培植掌握科技振兴家乡之人才,以报答先母爱念乡人子弟之遗意。”(《冰玉影传奇·引言》)并作《拜石赞》诗一首。先生把对母亲不尽的思念,化作了报答家乡的无穷动力,给故乡人民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太湖县有很多在京工作的同志,决心以朴老为榜样,组织起来,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1994年5月,“北京振兴太湖县联谊会”正式成立,朴老欣然担任名誉会长,并赋诗致贺:“千里集同乡,欣看雁作行。不言廉颇老,犹愿共翱翔。”表达了自己与大家同心建设家乡的豪情。联谊会成立以来,为太湖县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朴老一次次为家乡题字题词。如90年给太湖中学题词:“难学能学,难行能行”;91年给太湖师范题词:“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96年为太湖中学九十周年校庆题字题联;为太湖县人民医院、长河大桥、文楷小学及家乡寺庙题名等等。这些墨宝,给乡人以极大的鼓励,增加了家乡的文化底蕴。

 

    朴老对二祖道场的修复工作也十分重视,曾利用回乡之机亲自到司空山和狮子山实地考察,就修复工作做出许多重要指示。1991年,在朴老关怀下,经省政府批准,决定修复二祖道场,朴老欣然为“司空山”、“二祖寺”、“二祖禅堂”题名,亲自担任二祖道场修复委员会名誉主任。朴老多次听取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仁德法师等关于二祖道场建设工作的汇报,在中国佛协会上讲话,呼吁佛教界支持,使二祖道场建设顺利进行。

 

    朴老慈悲济世的情怀和报效桑梓的丹心,故乡不会忘记。如今,太湖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想,这应该是对朴老最好的报答。

 

    叶落归根 树葬故里

 

    2000年5月21日,朴老走完了他九十三年的人生之路,在京逝世。

 

    朴老的骨灰被亲人一分为二,以脑骨为主的灵骨盛在一只白瓷坛中,供奉在朴老家的小灵堂内,剩余的骨灰于2001年6月2日洒入了长江入海口的滚滚波涛中。

 

    应家乡人民的请求,2004年国庆节期间,朴老夫人陈邦织先生在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亲自护送朴老灵骨回乡树葬。当灵车缓缓驶入太湖县城,近十万群众站满八里长街,正是“花亭湖畔遍毫光,盼得维摩归故乡”,朴老终于又回来了!

 

    10月5日上午10时,朴老灵骨树葬仪式在寺前河赵朴初文化公园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丁光训先生专程从南京赶来,恭送他最尊敬的朋友。丁光训先生动情地说:“太湖养育了朴老,朴老乘愿归来,树葬故里,与家乡的山水长相伴,与家乡的人民常相守,实在是得其所愿,得其所在……”

 

    树高万丈,叶落归根。故乡,生他养他的故乡,作了他最后的归宿,这就是缘啊!缘生缘灭,缘灭缘生,我们相信,朴老的精神不灭,朴老还会乘愿再来!

 

 


Copyright @ 2015-2022 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菩文化
地址:太湖县政协办公楼 电话:0556-4160478 传真:0556-4185622 邮件:zpc4160478@163.com
皖ICP备09026452号-2